作为中国最伟大的著作之一,《道德经》的作者一直成谜,《史记》中说或是春秋老子、或是春秋老莱子、或是战国周太史儋,莫衷一是。
随着地下文物不断地“挺身而出”,蒙在《道德经》脸上的神秘面纱,正在缓缓被揭开。其中,仅以如今的考古发现而言,春秋《道德经》惨遭战国文人篡改,连第一句都被改了,换言之我们所读的道德经,第一句就是错误的。
《道德经》的版本很多,粗略地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版本:
首先是传世版。关于传世《道德经》的版本,可能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晋朝王弼注释的版本,又被称之为“通行本”。
其次是帛书版。马王堆汉墓是汉初墓葬,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分为甲本与乙本,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与传世道德经字数差不多。
第三是楚简版。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了楚简版《道德经》,只有2000多字,属于摘抄性质,内容不全,下葬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初。
传世版与帛书版高度一致,只是存在不少被改动之处,比如与传世版相比,帛书版中不存在避讳汉朝皇帝的词语。
帛书版中,出现了“邦”字,但在传世本相应位置,却被改为了“国”字,明显是为了避讳刘邦,因此帛书版最迟出现在汉代之前,或许是秦朝、或许是战国。
传世版第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帛书版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将“恒”改为“常”,明显是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
更为重要的是,“恒”有不断绝的长久之意,“常”有可断绝的长久之意,两者意思上略有区别,但由此造成谬误千里。可以说,我们所读的道德经,第一句就读错了。
对比传世版,帛书版大约有300句话、700处被修改,由此造成不少句子牵强附会,让人难以理解,以至于唐朝白居易作打油诗调侃老子,云“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说到底,不是后人不聪明,而是道德经原文因为各种原因被大幅度改过,所以搞得大家很难读懂,它才无比神秘,如今说能读懂的人十有八九是骗子。
通过避讳用词可知,帛书版最迟出现于秦朝,但帛书版还有一个用词特点,就是频繁提到“将欲取天下”(传世版也是如此)。秦朝已经一统天下,文人此时写书肯定不可能再说“将欲取天下”,由此可以判断帛书版最迟出现于战国。
郭店楚简版残缺不全,但与帛书版相比,明显存在传承关系,很多语句都相同,只是又有很多改动之处。而通过这些改动之处,可以判断楚简版为春秋时的作品。
楚简版说“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帛书版为“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从“非君子之器”到“不祥之器”,反战思想力度越来越强。
楚简版说“天地之间犹如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帛书版保留了这句话,但之前加了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对“圣人”越来越失望。
尤为重要的是,楚简版中只有一处“取天下”,即“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是指周王取天下。但帛书版多次提到“欲取天下”,且取天下之人明显不是周王室。一个“无事取天下”,一个“将欲取天下”;一个只有一处“取天下”,一个多次“取天下”.......为什么?
春秋时的战争力度、规模都还不大,也远达不到某个诸侯统一天下的时候,但到了战国时代,列国兼并越来越猛烈,战争愈发惨烈,规模越来越大,统一趋势越发明显。艺术源于生活,烙印时代特征,因此楚简版与帛书版,明显是春秋与战国的区别。因为战国比春秋更惨烈,所以帛书版才会越发反战,对圣人越发失望,文人敏锐地发现诸侯“取天下”的可能。
从楚简版内容上判断,其最迟是战国初期的作品,帛书版是在此基础上修改的。联系到史记中的《道德经》三个作者,其中老子、老莱子都是春秋人士,周太史儋是战国中期人士,因此大致可以判断楚简版应为春秋作品。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楚简版作者或是老子、或是老莱子,考虑到老子曾经担任周王室图书馆馆长,以及孔子向他问道,因此其作者大概率是老子。
楚简版传到战国时,部分内容已经不太适应时代,这时周太史儋可能修改了增删了部分内容,于是形成了帛书版。或许,周太史儋由此被误认为是道德经的作者,也被误认为是老子。
根据史记记载,周太史儋曾经西去秦国,与秦献公有过一番交谈,或许这就是老子西去的真相;汉文帝时,老子玄孙(孙子的孙子)李假在朝为官,但春秋老子与汉文帝相距350余年,老子玄孙应该早已去世,周太史儋与汉文帝相距200余年,似乎周太史儋的玄孙在汉文帝时为官更合逻辑。
另外,近代以来学者考证指出,春秋老子时还没有函谷关,战国之后才出现的,因此大概率是周太史儋在函谷关留书。其实,老子高龄骑牛西去,虽说神秘又美好,但真不太符合逻辑,周太史儋的反而更合理一些。
帛书版传承过程中,至少形成了两个版本,帛书版就分为甲乙两本,传到汉代后,为避讳修改、为精简修改、乃至直接篡改等,于是又形成了数十个版本,流传最广的是王弼版。
关于汉代文人篡改道德经,问题非常严重,笔者举几个例子:传世版中“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帛书版乙本是“水善利万物而有争”,甲本是“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执今之道”被改为“执古之道”,法家尚今,儒家尚古,汉代儒生篡改道德经,也有着强烈的学术推广的目的;“五色使人目明”被改为“五色使人目盲”,“玄之有玄”改为“玄之又玄”.......总之,我们想要通过阅读传世《道德经》去了解老子或周太史儋的真实本意,基本上不太可能!
最后,笔者要说的是,就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而言:想要了解老子的真实思想,最好是读郭店楚简道德经;想要了解战国周太史儋的真实思想,最好是读马王堆帛书道德经。
当然,郭店楚简道德经与春秋老子相隔200余年,也不能保证在传承过程中没有被篡改过,只能说可能更符合老子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