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牧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中国历史上首次对庸国的记载来自《尚书 牧誓》,在周武王灭商的2年前,曾经在盟津会盟天下800诸侯,但因为时机不成熟而放弃,2年后,周武王正式起兵讨伐商纣王,在诸侯的协助下,成功灭亡了商朝。
在出征前,周武王与诸侯进行了盟誓,周武王说:“啊! 我们友好之邦的国君们和办事的大臣们,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们,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友国的人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开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们宣誓。
牧誓八国
庸国为牧誓八国之首,也是八国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那么问题来了,庸国在哪里?
以现存有古籍记载来年地,古庸国的大概范围包括:今天重庆市大部+陕西南部+湖北中西部+湖南西北部,总疆域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现在一个省的大小,要知道庸国存在于商周到春秋早期,那个时候楚国也没有庸国大。
庸国具体的地址包括重庆市的万洲区、梁平区、奉节县、云阳县、万县、开县,陕西省的安康市、汉中市与商洛市,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县、竹溪县、郧西县、房县以及荆州市、荆门市、宜昌市、恩施市,湖南省的张家界市、吉首市部分地区。
《左传 文公十六年》杜预注:方城,庸地,上庸县东有方城亭。楚庐戢黎侵庸,及庸方城。
庸国位置
庸国的都城设在方城,在今天的湖北省竹山县西南一带,即使到今天,竹山县文峰城村一带,依然有庸国方城遗址存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湖北陕西两省的交界的竹溪县鄂坪乡梓桐垭到陕西省旬阳县铜钱关一带有一条绵延180公里的长城,这是古庸人建立的关垭古长城遗址,距今有2700年历史,这条关垭古长城在庸国灭亡后也成为秦楚两国的边境,朝秦暮楚的典故就来自这里。
上古时期有不少名人与庸国有关,比如尧帝之子丹朱被封在房邑,号房侯,房邑就是今天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据说神话故事中的女娲娘娘用来补天的五色石出自庸国的女娲山,在今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
关垭古长城遗址
庸国统治者的爵位是伯,仅次于侯爵,在五等爵位之中,位居第三,比楚国刚建立时的子爵要高,秦国君主爵位是伯爵,庸与秦相当,大于楚国。
庸国处于秦国、楚国、巴国之间的位置,地处汉水中游,离楚人最早的封地丹阳(河南淅川)很近,关于庸国君主的来源,可能来自容成氏。
容成氏是是上古古老的氏族,是黄帝的大臣,据说发明了历法,成为一个世袭的部落,商朝时期,容成氏部落强大起来,商朝强行将其迁到秦岭东部余脉熊耳山一带(今河南卢氏县),其族人依然不安,为了逃避商朝的征伐,容成氏族人翻越秦岭来到陕西安康,并在此地向南面扩张,最终达到巅峰期。
《穆天子传》:群玉之山,庸成氏之所守,先王之策府。
《结绳而治时代之文书》:容成氏即庸成氏。
《诗地理考》:墉城,即墉国","本庸姓之国"。
容成氏
容通庸,容成氏也被称为庸成氏,在河南卢氏县有一条庸水,容成氏就以庸为族名,其族人迁都方城后,称上庸,也叫方城,其国名称庸国。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商王灭亡了容成氏,将其族人贬为奴隶,庸在古时就是奴隶的意思,其族人一部分在上庸建国,也称为庸国。
庸国因此而怨恨商朝,当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庸国作为牧野八国之首率领南方蛮族立即加入了灭亡商朝的行动,因为协助周武王灭商,庸国在周初因此得到发展,成为周王室的有功诸侯,封伯爵。
庸国的巅峰期是在周朝初年,随着商朝灭亡而强大,地跨秦巴山脉,北与西周交界,南边与东边是蛮族,西边是巴人,就连江汉平面南部的百濮族也臣服于庸国,那么问题来了,庸国如此强大,后来是如何灭亡的?
春秋初期诸侯国
到了春秋时期,庸国的北边是秦国,西边是巴国,东南边是楚国,由于这四国地理位置较近,为了扩张经常会发生战争,尤其是楚国与庸国更是死敌,楚国最早的都城在丹阳,今河南淅川,与庸国都城方城很近,后来楚国向东汉平原发展,夺取了庸国的江汉土地,所以一有机会两国就相互攻伐。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楚国发生了饥荒,庸国觉得机会来,于是联合麇人、百濮族等附庸国在今湖北枝江汇合,然后攻打楚国,楚国准备迁都,在大将蒍贾放弃迁都,一边坚守城池,一边联合秦国与巴国偷袭庸国都城,楚国准备来个围魏救赵。
最终,秦楚巴联军攻破了庸国都城,灭亡了庸国,眼见庸国灭亡,跟随庸国的附庸随之散去,秦、楚、巴则共同瓜分了庸国领土和百姓。
楚灭庸
庸国灭亡后,亦有部分庸四处逃散,一部逃到今湖北恩施山区,一部逃到蜀地及陇右地区,还有一部逃到了湖南西北部。
到如今还有很地名与庸人有关,比如湖南有大庸县,还有大庸溪、大庸坪、大庸所、大庸古城、庸州、大庸口、庸水这样的地名,庸人后裔大多数都分布在湖北、湖南、陕西、重庆等省市交界处的大山中,与当地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