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科学探索 > 正文

飞行员追逐不明飞行物,目击者多达140人,它究竟是什么?

在上一期内容中,我们讲述了关于1998年,我国的飞行员追击神秘飞行物的事件。

事发后没几天,《河南日报》与《河北日报》便相继报道了这起事件。要知道,这可是公开报道的,第一起不明飞行物事件。

所以,这个神秘飞行物的真实身份,究竟会是什么呢?

根据记者的调查发现,当晚除了在空军基地执勤的工作人员之外,附近地区的很多群众,也是目睹到了这个神秘飞行物,目击群众多达140余名。

其中,有一名叫褚福祥的村民还向记者透露,其实在事发前的好几天夜里,他都见到过这个神秘飞行物。据他描述,这个东西会发出柱状的光,就像手电筒打出的光一般,只是一会儿明一会儿暗的。

而一位名叫刘庆春的村民表示,在10月19日晚上7点多左右,他下班与同事们走到小圈村附近时,就发现有个直径半米左右的圆形发光物体,从空中掠过,感觉飞得比较低,但没认出是什么东西。

由于这起事件比较特殊,当事人也不是普通民众,立马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只是,由于线索实在太少,群众的描述也都大同小异,不具备实际参考价值,所以,即使花费了大量经历调查,始终都没能证实这个神秘飞行物的身份,只好不了了之。

半年之后,在1993年时,《科技日报》的沈英甲主任,专门采访了李锁林将军,以探索关于此事件更多的线索。

在这次采访中,李将军透露出了一个重要细节,那就是当时两位飞行员接近那个神秘飞行物的时候,发现它的下方散发着一种绿色的暗光,而在其中心部分,还有一盏红色的灯,从中发出了2束向下照射的光线。

不过,李将军接着表示,这种光线与我们常见的光线不太一样,它就像两根发着亮光的柱子,而在光柱之外的区域,却不会受到任何光亮影响,仍然漆黑一片。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人可以开发出控光技术如此先进的东西。

当然,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记者最后问到李将军,对于这件事是怎么看的时候,他只回答道: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造出这个东西。

那么,在我们现今所处的世界,究竟有没有可能,创造出拥有这些特性的神秘飞行物呢?

从已了解的情况来看,我们基本能确定该神秘飞行物的形状,它与印象中的飞碟造型十分接近。

但是,既然雷达能够探测到它的存在,说明制造它的材料,应该是由某种可以反射雷达探测波的金属所制成。

当然,虽然从这条信息无法推论其所用到的材料,但这也能表示,这次的事件不可能是人们的视觉错觉所致,更不是一些人所认为,是天上的星星。

除此之外,前文中我们还提到,这个神秘飞行物竟然可以实现在空中悬停,从目前我们已知的发明来看,也只有直升机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不过,直升机的造型很好辨认,其上方还有着巨大的螺旋桨,即使目击者可能辨认不清,但绝不可能将它看漏。

而且,虽然直升机可以实现悬停,但在动力以及速度方面,它肯定是追不上战机的。而且要知道的是,当时追击该神秘飞行物的飞机,可是歼教-6超音速飞机。

在它全力疾驰时,时速可轻松达到700公里每小时,而即使是现在,直升机的时速一般都只有200公里每小时左右,目前最快的“鱼鹰”V-22直升机,也就只能达到500公里每小时,与战机相比,差得还不是一点半点儿。

由此来看,该神秘飞行物绝不可能是目前人类已发明出的任何飞行器。

而且,从绝大部分目击者的描述来看,这个物体是没有机翼,或者可以分辨出来的推进装置,但他的飞行能力,却比战机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此可见,它很有可能使用到了某种“反重力装置”。而这个能力,我们人类始终都无法做到,只能猜测可能是某个先进的外星文明。

当然,也可能正是这个原因,这个神秘飞行物的能源才会如此充足,不然,它怎么能做到在空中飞行那么长时间后,还能与两名飞行员“比拼”速度而不落一点下风。

最后,便是关于李将军所提到的那个奇怪发现了,虽然现在发明的很多灯,聚光能力有所提高,但像他所描述的那般,却仍然无法做到。

即使这个问题可以想办法解决,但对于其能源、动力、速度方面的谜团,仍然无法解开。

只是,这件事过去了太久,其中是否有什么由于人们认知错误导致的误认,也没有办法知道。希望在未来,在遇到相似的事件时,我们可以有能力去探索出其中的真相!

分享至:

科学探索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