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科学探索 > 正文

35国参与项目,或成全球最大烂尾,中国人造太阳却获重大突破

就在今年4月份,我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 。
这么说听起来有些像天书,简单的概括就是四个字:人造太阳。

众所周知,人造太阳一直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并且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
一旦成功,将会对人类能源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毫不客气的说,人造太阳可以让我国直接摆脱能源问题,如果实现商用,那将会是所有行业的一种革新。
也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潜在价值,因此全世界都在努力想要研究人造太阳的可行性。因此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应运而生,而开头提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也是基于此目的进行建设。
那么这个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又是什么呢?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

它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旨在开发和验证聚变能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可行性。
ITER计划建造一个大型聚变反应堆,以实现聚变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个项目于2006年启动,由欧洲、美国、俄罗斯、中国、韩国、印度和日本等35个国家组成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
该项目的总部位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卡迪亚赫。
ITER计划使用聚变技术,通过将轻元素(如氢)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融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聚变反应类似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过程。
与传统的核能反应堆不同,聚变反应不会产生大量的高活性废物,而且燃料供应充足且广泛可用。

ITER的目标是实现聚变反应堆的可持续、稳定和高效运行,并为未来商业化聚变能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验证。
该项目的建设和研发工作预计将持续数十年,直到实现可控的聚变反应。
只是这个项目已经出现了严重超支以及超限的问题。
原计划十年完成的项目,至今已经过去了17年,而在最初十年时间里,这个项目总投资达到了63亿美金,约449亿人民币。
可见这个项目就是一个烧钱机器,而现在各个国家依然还看不到实现商用的希望。
近日有媒体称,这项计划已经陷入“泥潭”,各个国家或无力继续支付巨大的研发成本,如果这个计划无力维系,也许会成为全球最大烂尾工程。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相比起这个项目的不可控性,我国自主研发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就显得靠谱了很多。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简称“人造太阳”,采用了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这是一种用于控制和维持高温等离子体的磁约束装置。
EAST的主要目标是研究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等离子体控制以及与聚变材料相互作用等关键问题。
其研究重点包括探索高温等离子体的长时间稳定运行、聚变物理基础的深入研究以及相关工程技术的验证。
E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之一。

它利用超导磁体技术,其中包括超导螺管、超导环和超导螺旋线圈,以实现高强度的磁场约束。
这种设计可以在等离子体中维持足够高的温度和压力,使核聚变反应得以发生。
2018年,EAST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等多项重大突破,2021年,EAST再一次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
同年的12月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了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装置高温等离子体运行的最长时间。
由此可见,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项目,远比国际合作来得更加靠谱。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的诞生

当然,并不是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就一无是处,相反它成立的初衷是非常美好的。
该计划的前因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科学家们开始认识到核聚变是一种潜在的清洁、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
与核裂变不同,核聚变过程释放的能量巨大,且燃料供应充足,不产生大量的高活性废物。
然而,核聚变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技术挑战,需要超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将轻元素(如氢)融合在一起。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国际合作成为实现核聚变的关键。
因此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由此出现,但该计划的建设和研发工作持续了数十年。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致力于解决聚变技术的关键问题,例如如何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保持聚变反应的稳定性,如何设计和制造耐受极端条件的材料,以及如何从聚变反应中提取出可用的电能等等。
该计划预计在2年内可能实现商用,但有专业人士称,或许该项目还要在延期3年时间。
而第二期的预算更是高达1500亿人民币。
这么看来的话,该项目似乎烂尾的可能性更大了。
最后我想说,科技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研发都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只要国家与国家之间可以打破技术壁垒,相信未来科技会更上一层楼。你觉得呢?

分享至:

科学探索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