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方到底什么来头 为何被周朝毁国灭迹 考古:纣王差点成功翻盘
可能是居住在西北的游牧族群。商朝时期的南征北战使得武丁时代成为殷商王朝的鼎盛时期。历史记载称:“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考古发现也显示,晚商文化在当时的分布范围东至海边,西抵陕西宝鸡一线,北达河北保定,南可至江西新干。
武丁的南征北战对殷商的强盛起到了关键作用。根据对甲骨卜辞的统计,武丁在位期间征服了近80个方国和部落,其中包括土方、羌方等宿敌,还有一个特殊的存在:鬼方。
鬼方在古代文献和甲骨文中多次出现,其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是“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随着鬼方的臣服,武丁扭转了殷室中衰、诸夷皆叛的局面,开创了“武丁中兴”的时代。
被打服的鬼方成为了商朝忠诚的臣民。商王在卜辞时十分关心鬼方的祸福,祈求上天保佑他们。鬼方还被派遣出兵攻打宿敌羌。鬼方首领受邀前往商都参与祭祀活动,并献上捕获的羌人俘虏。一些鬼方族人还担任商王朝的高级官职。
最早关注到鬼方的是民国学者王国维,他大胆推测鬼方是居住在西北的游牧族群,后来被称为匈奴。更多学者根据“鬼”这个称谓认为鬼方必是异族,所以被华夏以“鬼”来称呼。
至于鬼方的地理位置,史书只有模糊的描述。根据《山海经》,鬼国位于贰负之尸北;《竹书纪年》记载,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这些描述显示鬼方的地区大致在商朝的西北方向,与周国和羌有接壤。
然而,1983年的一次考古发现揭开了这个谜团。在陕西省清涧县李家崖村的青铜文化聚落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刻有甲骨文中“鬼”字的三足瓮。这表明李家崖文化的时代和分布地域与鬼方相吻合,李家崖文化就是传说中的“鬼方”。而“鬼”字的陶文出现说明“鬼”是他们自称,而非华夏对他们的蔑称。
甲骨文中的“鬼”字的构字形象类似于戴着面罩的人,山海经中也称鬼方为“一目国”。如果“鬼”是李家崖文化先民的自称,那么这个名字应该来自对自身装束的象形描述。
除了“鬼”字陶文,李家崖文化还出土了与商朝甲骨文、金文相同的文字和数字。这排除了鬼方是匈奴的可能性,因为匈奴不使用早于汉代篆书的文字系统。
因此,鬼方其实是生活在陕北的早期华夏先民的一支。在商朝大军到来之前,他们在文化上相对落后,直到接触商文化后才进入青铜时代,并成为商文化在陕北的支持者。
武丁时期的征服行动为商朝制衡西周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在商朝覆灭后,鬼方的命运已不得而知。然而,西周发动了对鬼方最激烈的征伐,陕西岐山礼村出土的铭文中记载了这场战役的惊人战果。
考古发现的线索让我们对商朝与鬼方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鬼方的臣服为商王朝扭转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仍有一些未解之谜,但通过考古学的努力,我们正在逐渐解开这段历史的谜团,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