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奇闻异事 > 正文

鲁迅投稿发现稿费不对,报社称“标点不算钱”,心生一计制服对方

近年来,文学界刮起了一阵风,美其名曰:废话文学。

顾名思义这种文学的核心是“废话”,但因其简单的逻辑而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看似毫无毫无意义的内容,实际上基于客观世界的文学形式。

可以说,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有着很多的内涵可以探索和挖掘,再加上文字本身具有很强的幽默感,使得这种废话文学更容易被传播和接受。

所以,废话文学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种没有意义的“废话”。

而要追究起来,这种废话文学的鼻祖当属鲁迅先生,他曾在《秋夜》一文中,这样写道: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如果这话不是出自鲁迅之笔,可能很多人会嗤之以鼻,觉得直接写墙外有两株枣树不就完了,但是就因为这句话是鲁迅写的,所以人们便不敢轻易否定大文豪,而是竭尽全力为这句话找寻背后的情感支撑。

还别说,仔细感受一下,鲁迅的这种写法,确实要比直接写门前两棵枣树好些,这就好比我们在哭穷的时候,就可以这般说:

我有两个口袋,一个是空的,另一个也是空的。

很显然这种说法比单纯的说句我没钱更有意思,这也正是废话文学的魅力所在,只是很多人都想不到,这种风竟然是鲁迅扇起来的。

鲁迅是无可争议的一代文豪,他一生写了太多的书,笔下的文字仿好似跳跃的精灵,不仅能引人深思,更能直击灵魂。

读懂鲁迅,才能明白那个时代,才能明白中华民族的脊梁永远都会挺拔。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鲁迅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有一次他给报社投稿发现稿费不对,报社却称“标点不算钱”,鲁迅很生气,便心生一计,让报社乖乖屈服。

鲁迅投稿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还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由于这一笔名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慢慢地,鲁迅也成为了人尽皆知的名字。

在鲁迅很小的时候,他也是过了一段时间好日子的,但是奈何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不争气一直无法高中,他的爷爷周介孚为了给周伯宜走后门便贿赂了主考官,结果东窗事发,不仅被革职,还因此被关进了大狱。

为了保住周介孚的性命,周家人上下活动,原本殷实的家境很快走向了没落,再加上周伯宜又身患重病,入不敷出,只能避难于乡下。

为了维系父亲的生命,鲁迅在很小的时候便在药铺和当铺间穿梭,受尽了白眼,只是即便如此,鲁迅依然没能让父亲好起来。

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承担了那个年纪不该有的重担,但生活就是如此,在不经意间,逼着人们前行。

好在鲁迅读书很刻苦,他立志要做一个有本事的人,而他最初的志向就是做个医生,然后救治像他父亲那样的人。

可是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却遇到了一件直击心灵的痛苦之事,在课间,老师在教室播放日俄战争的纪录片,影片中麻木不仁的中国人,刺激到了鲁迅。

究竟该怎么唤醒国人,鲁迅想到了弃医从文,手术刀只能救助身体有病的人,但笔却可以医治精神有病的人。

但前提是要能在社会上立足,而鲁迅只能靠文字来赚钱,所以从他25岁开始,便从事起文艺译著工作。

等到他回国之后,便一边写文章,一边校对书稿来补贴家用,而投稿也成为了他生活的一个保障。

稿费不对

说实话,民国时期确实可以称得上文人的乐园,在国家动荡之际,文人受到重视的程度也未减分毫,尤其是那些有名气的大师们,他们不仅能得到社会层面的尊重,还能得到物质生活的满足。

鲁迅作为大师中的大师,自然也很少为生活中的琐碎而忧愁,尤其是他的物质生活,在当时可谓极其奢华。

鲁迅很能写,投稿所得到的报酬也不低,在稿费多的时候,一次得到几百上千的大洋也稀松平常。

需要说明的是,那时候的大洋可不是现在的人民币,就购买力而言,一块大洋要比现在的100元还要高,就好比说鲁迅在北京曾买了一套500平的四合院,他仅仅花费了4000块大洋。

现在北京一套500平的四合院价值几何?

我不敢想。

但鲁迅能直接全款买房,而且买下后又花费了七八百块大洋进行装修和购置家具,这份财力足够令人心生羡慕。

当然,羡慕归羡慕,鲁迅的钱取之有道,是靠他的文字换来的,所以在早年生活还没达到小康要求的时候,他对稿费还是很在意的。

在投稿前,一般也会数数字数,毕竟稿费这事,容不得马虎。

心生一计

当时的稿费一般都是按照字数来算,这也是鲁迅为何能成为“废话文学”鼻祖的关键因素。

可是有那么一次,鲁迅投稿之后,却发现出版社给他结的稿费不对,鲁迅觉得很疑惑,便去找编辑询问原因。

结果编辑却不耐烦地说:我们只算字数,标点可不算入稿费。

鲁迅听到后,觉得这个出版社很不讲究,自己吃点亏倒没有什么,但他不能坐视出版社对读书人都如此苛责。

对于文章而言,标点符号是不可或缺的,即便是现在统计一篇文章的时候,标点也会算作字符。

当时得知标点不算稿费的时候,鲁迅倒也没有说什么,但在他心中却有了一条计策浮现出来。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出版社编辑向鲁迅索稿,他倒没有推辞,直接给了他一篇稿件,编辑拿到后一看便傻眼了,因为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文字,一个标点都没有。

这可是让编辑愁坏了,因为校稿短句都够他吃一壶的,再加上鲁迅的文章又很长,没有标点的话,根本无法校稿,深知连文章的意思都弄不明白。

编辑哭丧着脸,让鲁迅把标点补上,鲁迅则直接说,标点又不给稿费,为何我要补上标点呢?

这话说的编辑毫无反驳的理由,最终只能乖乖给鲁迅把上篇文章的标点费补上,并且承诺以后的标点也都计算入稿费之中。

鲁迅略施小计,便让牛气哄哄的编辑叹服,也着实是有大智慧,此举自然也为当时的读书写作人出了一口气,毕竟规矩一旦定下来,可是要面对所有的人。

分享至:

奇闻异事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