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宇宙中最为神秘的天体。在宇宙中,我们很难发现黑洞的存在,这是因为黑洞会吞噬自身周围的一切,这是只属于黑洞的天体特征。这种特征被称为事件视界,在视界的范围之内,连宇宙中速度最大的光线也会被捕捉吞噬。我们该如何发现黑洞的存在?旋绕在黑洞周围的恒星给了我们找到黑洞的机会。一旦恒星与黑洞相近到一定距离,恒星里的物质会被黑洞吸收,吸收的本质便是发生反应,反应之后会释放出X射线。X射线的存在就像一束光,照亮黑洞,让黑洞的存在有迹可循。但是,黑洞在宇宙中无处不在,而恒星的数量是有限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这种隐匿的没有恒星与之相组合的黑洞呢
有一种方法,无法亲眼看见,但是可以发现黑洞的存在。这是一种间接寻找黑洞的方法,是用黑体与其他天体间的相对引力来进行寻找。在对黑洞的研究中,有人找到了一个与地球相距最近的黑洞,这一发现最早是由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发现并发表在《天文与天文物理学杂志》上。这个发现的根源在于另一个发现。在南半球,用我们的肉眼就可以看见一个恒星系统——恒星系统HR6819,这是一个普通的恒星双星系统。但是因为在系统中发现有一颗星体出现了周期性摇摆,于是得出结论,这个系统并不是双星系统,在里面,还有一个未被人类发现的存在,而这个天体,我们暂时未观察到。这个未知天体周围的两个已知天体是围绕着它运动的。
较近的那一可以大概为40天的周期旋转,较远的周期大于40天,具体是多少,也不大清楚。据探测,此未知天体的质量是太阳的4.2倍。这个质量与距离的结合,应该可以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存在。那么,经过逆向推测,我们得出结论,这个未知天体应该是一个黑洞。以上研究的最终结论,即是此双星系统的真实情况是一个由三个天体组成的系统,而且是两个恒星一个黑洞。
在历史上,这个问题并不是最近提出的,而是早在2004年就已经有天文学家在长期的观察中得到了这个结论的前身,即数据。但是在当时,这些数据并未让人留意,于是,直至现在,最终结论才得以出现。
对于研究,经过了一番波折,才有了最终的结论。首先是去年,最大质量级恒星级的黑洞的被发现,这个黑洞的质量达到了太阳的70多倍,观察到这个黑体的刘继峰团队继而发现了其中反复无常的光线谱,通过对光线谱的研究,得到恒星在围绕某未知天体做圆周运动的结论。这个被刘继峰团队用郭守敬望远镜得到的发现及研究成果在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后,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
就是那些未被引起注意的数据的拥有者,Rivinius,他发现自己的数据和刘继峰团队得到的数据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他和他的团队将数据拿出来重新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团队猜测黑洞的来源是在数千万年前的超新星爆发之后留下来的遗迹。又发现,在这个双星系统中隐匿多年的原因,是因为这两颗恒星与黑洞之间的距离较远,处在一种安全、不被吞噬的状态,黑洞并未吸收恒星的物质,并未产生X射线,因此未被观察到它的存在。
从这个结果中,我们发现了天文学上的另一个误解。天文学家们一致认为,超新星一定会影响到其周围存在的天体,要么吞噬,要么“赶走”。我们可以看到,在宇宙中,也一定大量存在着和其他恒星“和平共处”的黑洞。这个发现即将为天文学家们带来更多对黑洞的研究工作。而上述刘继峰团队的发现及研究成果,LB-1系统,也可能是这种“安静”的黑洞中的一者。而Rivinius提出,他的团队已经对LB-1系统展开了研究。
恒星HR6819的发现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在这个系统中,有人注意到了另一个大的方面,就是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并得到了一些结论。我们已经知道黑洞和其他天体发生反应而产生的影响是怎么样的,却从未得知黑洞在与其他天体接触之前,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在什么条件下,黑洞才会与天体接触并合并。
但是,这些结果并没有说服所有人。并未对此进行过研究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Kareem EIBadry表示,此项结论的得出,基于一系列并不准确可靠的假设,特别是对黑洞的质量做出的假设,表示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五倍左右。一旦不是,则此颗黑洞可能并不是真正的黑洞,而可能是一个恒星,因为其质量太小而无法探测到。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Edward vanden Heuvel 也对此项结果表示怀疑。他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疑惑。这个未知天体不一定是黑洞,也有可能是另一个双星系统。在宇宙中,四星系统是一个很普遍的存在。如果没有确切可靠的证据,比如探测到X射线,表示这个天体就是黑洞,那么,这个未知天体到底是什么,还不得而知。
对于所有怀疑,Rivinus 表示,要得到这个未知天体的真实身份,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研究和更多仪器设备的观测。因为疫情的原因,天文台暂不开放。Rivinus已经做出决定,一旦可以进行观测,那么他们的研究将会立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