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科学探索 > 正文

爱因斯坦:宇宙早已被设计好了,那么“设计者”到底是谁呢?

最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对“万物理论”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一直想找到能诠释宇宙万物的最终至理,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之奋斗了一辈子,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仍旧没有完成。

爱因斯坦之所以如此执着地寻找宇宙至理,就是因为他坚持认为世界是可描述的,是确定的,爱因斯坦认为“上帝不会掷骰子”“一切都是被设计好的”。

其实很多人完全误解了爱因斯坦的本意,爱因斯坦的确说过“上帝不会掷骰子”,但“宇宙是被设计好的”并不是爱因斯坦的原话,大概率是有人误读了爱因斯坦的本意,于是在各种“以讹传讹”的背景下,才出现了“宇宙早已被设计好了”这种观点。

不过,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宇宙的确是被设计好了,不过我们不能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这句话,而是有更深层的意义。

一切还要从爱因斯坦代表的“实在论”与波尔代表的“哥本哈根诠释”说起。

20世界二三十年代,随着量子力学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两大阵营,分别是爱因斯坦薛定谔为首的“实在论”代表,还有以波尔和海森堡等人为代表的“哥本哈根诠释”。

何为“实在论”?通俗来讲就是,我们的世界是确定的,可预测可描述的,利用大自然法则一定可以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规律。

而“哥本哈根诠释”认为世界是不确定的,完全随机的,只能用概率去描述万物的运动状态。

在爱因斯坦眼里,量子世界里所谓的“不确定性”只是表象,只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发现隐藏其中的“隐变量”而已,如果发现了“隐变量”,就不会出现不确定性。

而哥本哈根学派坚持认为不确定性是量子世界的固有属性,只能用波函数来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而观测会导致“波函数”坍缩,从不确定性坍缩为确定性。

也就是说,在观测之前,是一片模糊的波动性,也就是不确定性。而在观测的一瞬间,世界从不确定性坍缩为确定性。说白了,万物的存在与否取决于观测与否。

用宏观物体打比方更能看出量子力学的诡异性。我们都知道,宏观物体的状态是确定的, 比如说天上的月亮就在那里,无论我们观测与否,都在那里。

但是按照哥本哈根诠释,如果我们不观测,月亮就可能不在那里,而会在任何地方出现。当我们想知道月亮是不是真的在那里时,就会进行观测,一旦实施了观测,月亮就会从无所不在的状态坍缩为唯一的固定状态。

这太不可思议了,完全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也难怪爱因斯坦等人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

由此来看,所谓的“宇宙是设计好的,一切早就安排好了”想要表达的并不是字面意思,深层的意思是:世界是确定的,可预测的,可描述的。

强调的是宇宙万物都有因果关系,通过大自然法则我们一定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走向。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踢足球射门时,假如我们能够精确控制射门瞬间的力度,角度,同时综合当时的周围环境影响,比如说噪音,风速,风向,甚至温度湿度等的影响,一定能把足球踢进球门。

虽然实际上不可能做到这么完美,但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是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不确定性,直接把理论上的可能性也否定了,意思就是说: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确定万物的准确状态。量子世界完全是不确定的,是随机的,这种随机性与我们宏观世界的随机本质上完全不同。

严格来讲,宏观世界的随机都是“伪随机”,本质上还是“确定的”,也是能够预测的,就好像往空中掷硬币,然后猜正反面一样,硬币的正反面好像是随机的,但其实并不是。实际上,就连你随便想出来的数字都不是随机的,这里就不再相似解释了,大家可以自行思考。

而量子世界里的随机是“真随机”,还拿掷硬币来讲,硬币在空中不断转动的时候,在某一时刻肯定只有一种情况:要么是正面朝上,要么是反面朝上,但是如果硬币出现在微观世界,就会有本质不同,硬币会处于“正面与反面同时朝上”的状态,也既是所谓的“叠加态”!

你肯定会无法接受这种状态:硬币怎么可能处于“正面与反面同时朝上”的状态呢?

无法接受就对了,因为不能接受量子世界诡异性的绝不是你一个人,而是有很多人,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这也难怪即便是物理学大佬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世界上没有谁真的明白量子力学,如果你宣称自己弄懂了量子力学,恰恰说明你根本不了解量子力学讲了什么!

总之,爱因斯坦所谓的“上帝不会掷骰子”或者说“宇宙早已被设计好的”,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是:万物都可以用大自然法则来诠释。

但更大的问题又来了:大自然法则又是谁“设计”的呢?

分享至:

科学探索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