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一本“卜筮”之书,其书名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读懂《易经》的难度系数却是极高,就比如说书中的这一句“逢七必变”,为何遇上数字“七”就会变化?
而在这易经卦象的基础上,老子写下了这《道德经》,这本书揭示的是人文科学,由于它们存在某种神秘的联系,于是古人就从两书之中拼合了一句“三生万物,逢七必变”。
两本经书,拼合成句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幸存下来的古老文明,这数千年的文明中沉淀下了无数先人们的智慧。而在古人所创造的文明之中,要数这《易经》最难懂。
《易经》被世人称作是“诸经之首,大道之源”,前一句很好理解,说的是这本经书的崇高地位,但后一句中所提到的“大道”是什么呢?
老子曾说过,“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意思是那些他无法究其根本的东西,他就称之为“大”。那么,老子所不可知的东西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这万物之根本,宇宙之规律。
而《易经》所求的就是这“大道”,阐述的就是这世间万物运行的法则。可要想彻底了解这个世界,这个宇宙,这是一件不太可能办到的事情,这也就成为了《易经》难懂的原因之一了。
那么,老子的《道德经》呢?其所求的是契合宇宙运行规律的天人合一。
但不论是《易经》还是《道德经》,如果想要去研究这两本典籍,都是要从先天八卦、阴阳学说、奇门遁甲等内容入手的,只不过就是这两书的所求不同罢了。
虽说《易经》和《道德经》是有所差异的,但由于它们所采纳的理论依据大体相同。所以,古人才会从这两本典籍之中,组合出了一句“三生万物,逢七必变”。
三生万物,是为何意
先来看这前半句,即“三生万物”,这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书中是这样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是“道生一”,这是在说从“道”中能诞生出某样东西,才会变成“一”。那么,“一生二”又是何意呢?这里的“二”指代的就是阴阳学说。
所以,这“一”表现的是“道”开始了进化,这“二”说明的是“道”中衍生出了其他的学说,即阴阳学说。那么,为什么“二”是阴阳呢?
在古代哲学中,阴阳是推动着一切万物自然规律变化的因素,这阴阳也是宇宙万物此消彼长,抗衡对立的物质规律。简单点来说,正因为有了阴阳,世间万物才会运行变化。
假如从“道”中没有催生出“阴阳”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也就停滞不前了,再也不会运转了。
于是,就到了第三句“二生三”,此处的“三”指代的是什么?是一种阴阳交合下的状态。到了这个时候,世间除了阴、阳之外,还有阴阳纠缠在一起的东西。
正因为阴阳之间产生了互动,才会催生出“世间万物”,所以,就有了这“三生万物”一说。
因而,在《道德经》的影响之下,古人就将“三”这个数字用来代指“多数”,就比如说在《论语》中出现了“三思而后行”一句。
这句话中的“三思”是指在脑海中想了三次吗?当然不是了,这里的“三思”的真正含义是说在脑海中已经想了很多次了,是深思熟虑后才会有的行为。
由于在《道德经》中出现了“三生万物”之句,于是,“三”就变成了孕生世间万物的关键。到了这个时候,“三”就变成了质变中的那个临界值点。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曾阐述过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关系,只有量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催生出质量上的变化。而这“三”就是点,倘若出现了“三”的话,也就会有世间万物了。
逢七必变,又是为何
再来看看这话中的后半句,即“逢七必变”。此句中的一个“必”字就说明了提出这个观点的人的自信,“必”代表的是绝对与肯定,所以,为什么一到了数字“七”就会产生变化呢?
在《易经》之中,这“七”是阴阳五行之和,也就是说此时已经到了一种饱和的状态了。在这本古书中,有着与《道德经》中“三生万物”类似的一句话。
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太极指的就是在宇宙之初的浑沌状态,而这“两仪”代表的也是阴阳。
此外,这句话中的四象指的就是太阳、少阳、少阴、太阴。为了更方便理解,古人又将这四象解释为四种互相存在联系,且有始有终的现象,就比如说这“春夏秋冬”四时变迁。
最后这八卦,应该不难理解,说的就是《易经》中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而这四象与八卦都是为了阐述阴阳,对世间万物所进行的一种归类方式,比如说坎指代的是水这一类的事物。
但到了“八卦”这里,应当会排列到数字“八”,可为什么《易经》会说逢七必变呢?这是因为古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方式除了阴阳八卦之外,还有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
这五种元素也是世间万物形成的基本,因此将阴阳与五行加在一起就出现了数字“七”,而一旦高于这个数字,就相当于超脱了阴阳五行,才会发生变化。
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逢七必变的真实历史事件,就比如说周公推演出了商朝国运才七百年。此外,还有这“七年之痒”一说,这夫妻情分到了第七年的时候很可能会产生变化。
所以,“三生万物,逢七必变”代表的都是从阴阳诞生之后起,对世间万物造成的一种变化,这“三”之后就是万物生,而这“七”之后则是万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