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虽然大都擅长飞行,但是不是所有的鸟都能飞很远,比如大多数的留鸟,它们的飞行距离和高度通常都比较低,这与体型关系不大,是习性决定的,因为像燕子这种鸟,虽然体型不大,但是它们与大雁的迁徙路线几乎是一样的。那么,在自然界中,哪种鸟飞得最远呢?这个问题要分两种情况来说:单次飞行距离最远和迁徙路线最远。
有迁徙习性的鸟都是候鸟,相比较留鸟,它们每年都需要飞很长的距离,比如北京雨燕需要从北京飞到遥远的南非。候鸟的迁徙是一种习性,导致这一习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食物变化(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在冬季没有食物)、气候变化(四季分明冬季寒冷的地区候鸟最多)、生物钟(有的鸟迁徙已经刻在了基因里)等等,正是因为鸟类迁徙的动机不同,它们迁徙的目的地也各有不同。
全世界范围内,已知的鸟类约有8600多种,其中约有1/3是候鸟,在如此多的候鸟中,有两种迁徙路线最远的鸟,它们是北京雨燕和北极燕鸥。
首先是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是雨燕科下的鸟类,它们体型比我们常见的燕子要大一些,由于它们的模式种是在北京发现的(由一位英国人命名的),而且它还是北京独有的鸟类,因此才有了这个名字。
与其他的燕子一样,北京雨燕也是一种候鸟,不过,我国大多数燕子的迁徙路线是从北方到南方(也有东南亚地区),而北京雨燕比较有个性,它不向南飞,而是先向西再向南,一路从我国首都飞到南非,这个路程单程约在16000公里左右。不过,北京雨燕需要在路上休息和补充体力,并不是一下子飞1.6万公里。
其次是北极燕鸥。北极燕鸥是一种生活在北极地区的鸟类,属于海鸥的一种,主要以海里的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同样的北极燕鸥也是一种候鸟,与大多数的候鸟不同的是:北极燕鸥一年要过两个夏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每年的7-8月份是北极的夏季,也是北极燕鸥的繁殖期,随着繁殖期一过,北极迎来了冬季,此时北极燕鸥就要向南迁徙了,经过3个多月的飞行,它们会最终到达南极洲附近,虽然南极很冷,但是每年的11月-3月是南极的暖季,它们会再次生存,也就是说一年内,北极燕鸥过了两个夏天。当暖季要结束时,北极燕鸥会再次起航,返回自己的繁殖地,这一来一回就相当于绕了地球一圈,单程的距离达到了19000公里。
因此,如果只看迁徙路线的话,最长的鸟是北极燕鸥,其次是北京雨燕。
以上两种鸟是迁徙的路线长,它们在迁徙的路线上需要不定时地停留补充体力和休息,但是在自然界中,有一种鸟,它单次不停歇的飞行距离就达到了11000公里,它就是斑尾塍鹬(cheng yu)。那么,斑尾塍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鸟呢?它是如何做到不吃不喝一气飞1.1万公里的呢?我们简单地来了解一下。
斑尾塍鹬是鹬科塍鹬属下的鸟类,单纯的说鹬科,小伙伴们可能有些不熟悉,所以我们来说一种鹬科下比较知名的鸟-丘鹬,它知名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它是鹬蚌相争中的鹬,第二它走起路来就像是在跳舞:
我们今天说的斑尾塍鹬虽然不会“跳舞”,但它超级能飞。从体型上看,斑尾塍鹬是鹬科下比较大的一种,它有着平均40厘米左右的体长。从外观上看,斑尾塍鹬有着略带淡红色的尖长的喙,至于羽毛与其他鹬科成员差不多,都以灰褐色为主。
斑尾塍鹬之是一种分布很广的鸟类,在欧洲、亚洲、非洲甚至是北美洲都有分布,因此它有着3个亚种以及多个繁殖的种群(地区性)。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生活在阿拉斯加的种群,在每年的8月份,斑尾塍鹬会踏上南迁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要横跨整个太平洋,最关键的是它们只用8天的时间,而且在中间不会做停留,不进食,不分昼夜的飞,这个路程可达1.1万公里,最终到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越冬地。
斑尾塍鹬的这一迁徙习性,是鸟类学家Gill等人通过标记从阿拉斯加出发到达新西兰的斑尾塍鹬,然后分析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轨迹发现的。
那么,斑尾塍鹬是如何做到不吃不喝飞行1.1万公里的呢?有两个方法:
第一:储备。想要长距离的飞行,鸟类必须要补充体力。斑尾塍鹬也是如此,鸟类学家通过分析南迁之前的斑尾塍鹬体重发现,在南迁之前,它们会尽量少飞、多吃,这样它们的体重要比之前增加50%以上(正常情况下体重平均280克左右,南迁之前能够达到平均450克)。因此,它们之所以能够8天不吃不喝,是有足够的脂肪储备,在高速的飞行下,这些脂肪会随时分解为鸟儿提供飞行的动力。
第二:乘风破浪。上图是斑尾塍鹬的迁徙路线,从路线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并非直线飞行,而对于这一点鸟类学家也做出了解释:在飞行中,斑尾塍鹬会根据风向调整飞行的方向,总之就是基本让自己处于顺风飞行的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省力且能够加快飞行速度的方法。
鸟类迁徙远比我们想象中要艰辛很多,因此,无论是哪一种候鸟,在迁徙时,都会尽可能少的休息(天敌、环境陌生等等),从众多迁徙的鸟类来看,迁徙路线最远的当属北极燕鸥了,它的单程可达1.9万公里,而不停的飞行最远的鸟当属斑尾塍鹬了,它能在不进食的情况下,连续飞8天,路程长达1.1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