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那个时期的“历史记载”不完善,严格来讲,在史记以前,是没有如此精确的历史记录体裁,所以关于这些时代的“文化”,却是不能用常理度之。
暂且先说说商朝。
商朝这个时代,却是是有存在过的,但在文物上的“研究”却是稀少的,更多的是在前人的“传承”中获得一些情况的。
严格来讲,在周代,并没有被商朝建立“史书”的想法,这是一种通病,只是后来封建王朝才会执着做这件事,但最起码,商代的文化环境和资源条件,根本就“理解”不了这些现代人的想法。
所以大多数了解商朝的手段,还是要靠前人给出来的蛛丝马迹,然后一个个“拼凑”起来,最终组成想要的历史细节,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些拼凑起来的历史细节,矛盾极大,而且可信度不高,造成史实上的待定空白。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在晋朝出土的《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也被看作是“史书”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原版”的史书,来自于战国时期君王的墓穴,因此还是属于“君史”,不是胡编乱造之物。
和平时那些小孩子乱写下的字,或者是一些不入流的文人随便写下的历史不同,既然入了君王墓,便有很高的道德约束,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竹书纪年》,把过去一如既往的“光明”形象给摧毁了,譬如对“尧舜”的禅让关系的“曝光”。
在儒家的文化里,禅让是伟大的,而舜的领袖之位,乃是尧禅让过来的,这种无私的关系,让后世人十分推崇,觉得这是道德最高的形态,可问题来了,《竹书纪年》却写了,尧是被舜“囚禁”的,里面说尧“德衰”,因此被囚禁。
何谓“德衰”?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就是,尧并不能服众了,抑或者说,尧自己本身做了什么让众人不喜的事情,德行衰退,所以给了舜机会,一举把尧被囚禁了,这个被《竹书纪年》认为是真实的权力交换历史。
这个史书在晋朝出现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当时的文人纷纷受不住这个说法,早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之后,很多其他学派的说法都被翦除了,认为是假的,例如《韩非子》中也曾说到舜是篡位,但是当时的人并不信之。
可到了晋朝,这种认知就会减弱,《竹书纪年》并没有被人所立即否认,但这种不果断,就造成了对史实的质疑,如此一来,这种史料的出现就并非是好事了,反而是坏事了,造成了大面积的唯心主义的崩溃。
所以历史本身,是存在一定的偏差的,就连发掘出《竹书纪年》这部史书的墓穴,都还因为是某一位战国时期的魏国君主而产生争议,之所以会有争议,根本原因就是史料的不对称、不严谨、不完整造成的。
这也是为何在《史记》出现以后,被认为是古代中华文明脱变的一个标志。
因为《史记》本身的“连续”性强,对于历史叙事有着严谨的逻辑,非零散的史书可以比拟,在此之后,帝王家的事情被大量记载,也是自此之后,帝王的“身后世界”都被一一确认。
再把目光放回到商、周时期的“王墓”中。
关于商代的“名人”墓穴,目前被基本确认的是“妇好”,妇好乃是武丁之妃子,而除此之外,关于商代王墓的线索,几乎没有,即便是挖掘出了一些坟墓,也没有足够的史料可以支撑确认。
放在周代,也是一样的,如今在陕西有着一些关于周代“王族”的墓穴发现。
但却几乎没有“王墓”,因为根据“周礼”的记载,王墓的特征是很明显的,可到底会不会严格按照周礼来布置,又或者是周代发生了某些不被后世人知道的“历史断层”,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偏差。
如果有着详尽的历史资料,有着大量的历史线索进行指向,那么通过现有的考古成果,还是可以确认一些尚且存在于世上的“王墓”,但可惜的是,的确是没有。
其实在后来的秦汉之世,除了始皇帝是个“特例”,把皇陵建得惊天骇地以外,很多汉朝皇帝的陵墓,都是有些“隐秘”的,再后来的晋朝更是如此,很多晋朝皇帝的陵墓,目前都是“隐形”状态,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标志性”建筑隐藏了。
古人对“陵墓”有着不同的看法。
上古时期的统治者心思不可揣测,但根据如今的考古事实来看,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对于死后的布置大致是“不树不封”的态度,通俗地讲,就是不把自己的陵墓给暴露出来,不仅是不追求明显,可能连在世的后人都要隐瞒大多数。
之所以会这样,还是因为“盗墓”。
盗墓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资源拥有的“巨大差距”。
统治者永远是最好资源拥有者,因此一旦下葬后,就有大量金银珠宝跟随进去,可世界上还有些人是压根没有能力、机会获得这些东西的,只要获得一样,那就可以改变命运,商周乃是“奴隶制”社会,统治者深谙此道,因此可能会做出改变。
改变就是“避免”盗墓的发生,因为资料的不全、信息的不显,盗墓几乎可能没有发生,后世人觉得,商周之墓,之所以没有了,大概是“十墓九空”,也就是说,早就被盗了。
可若真的是被盗了,很多墓穴的痕迹还是存在的,譬如壁画、棺木,还有一些墓穴的固定设施一定是弄不走的,而事实上,考古面前连这些东西都是没有发现多少,这就说明了商周的王墓,真的是非常会隐藏。
也是因为这些原因,上古时期被人质疑“是否”存在,可这种质疑的必要性并不强,因为历史存在的事实是必然的,只是小细节会因为记载的不对称而模糊,质疑古人的真实性太没不理智。
在汉朝的“纸”大量出现后,文献被开始重视和广为流传,在之后的时代里,皇帝的“陵墓”不再是什么很隐秘的事情,反而是大肆建造,全世公开,在皇陵建成后,还会有军队庇护,可以说保护是很完整的。
不过也有不测风云,在每一个时代破灭之后,皇陵多数都会遭殃,例如宋朝在河南的皇陵,宋太祖本人还被盗墓,这也是历史太清晰被认为不好的地方,而且盗取宋太祖墓穴的,不是什么军阀,而是一个有“知识”的民间人物。
总而言之,从思想观念、历史意识、传播载体三个角度出发,商周时期并不具备完整流传具体历史的能力,留下一个大概,才是正常的,那既然具体的史实都不多,关于王陵这些更敏感的事情,自然是不能具体而知了。
时光悠悠,还有一种可能是,考古工作仍需继续保持,或许某一天,商周时期的王陵会大量地“重见天日”,那个时候更会展开这些陵墓找不到的奥秘,也会连带出先秦时期的古代中华历史。
关于皇陵,若是“太盛”,那么盛极就是必衰,所以曹操、孙殿英才能以另类的名号流传世间,而他二人的杰作,无不是对着“盛名非常”的人物下手,也是这种清晰的人物,才有大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