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未解之谜 > 动物未解之谜 > 正文

火星上的“鼹鼠”打洞失败,遗憾放弃任务,究竟是哪出了问题?

作为这个星球上最擅长打洞的生物,鼹鼠让我们对它刮目相看。因为终年居住在不见天日的地穴里,所以他们的眼睛早已经退化了,只有灵敏的听觉、嗅觉才能感知、采集到外界的信息。
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它的存活。这种特殊的动物也能帮人在农田中捕获害虫并扮演保卫者。
其实鼹鼠这一形象还受人类竭力宣扬的熏陶,他们都以善的美德对待人类,甚至探测火星所用的器具,都冠以“鼹鼠”这个名字。

据有关项目组陈述,他们原定用两到三个月时间来完成火星表面探测仪器布局和安装工作,真相一次又一次地让人遗憾不已,甚至有人觉得绝对不能把探头钻到火星土层中去。
因为“鼹鼠”要散热,每隔四小时就得休息,而且受火星上特殊地质的影响很大。第一次干活时,“鼹鼠”只有20公分左右的击打距离,而且角度有问题。
据研究人员称,比“鼹鼠”提前五分钟完成任务,其钻头已达到这次计算地点,之后十五分钟内一点进展都没有。

那时候也有科学家相信那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或许柔软的土层下面才是硬梆梆的巨石,否则“鼹鼠”钻头就不会被打歪了。。。。
确切地说,它还和“鼹鼠”自身的工作状态相关。受探测器结构及有关仪器等因素影响,“鼹鼠”火星打洞形态同地球真实鼹鼠相似,均需不停地往前拱卫,若土壤摩擦力不够则使其停滞。

有关工作开展至2021年,"鼹鼠"经500多次钻探仍返回地面。人们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我们对于火星土壤环境的理解也已经被推翻,还没有开展的火星气温研究将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开。但愿今后的探索之旅不再重演“鼹鼠”的传奇。
分享至:

动物未解之谜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