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是“点亮”宇宙黑暗空间的“灯塔”。随着它们内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核聚变,它们积累了更多更重的物质,同时向外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驱动着宇宙的演化和生命的孕育发展。可以说,恒星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也是宇宙中最常见、数量最多的天体之一。以银河系为例。根据监测到的恒星数量和分布密度,科学家判断至少有1000亿颗恒星。
在恒星诞生过程中,由于周围空间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的数量和密度不同,在引力作用下聚集的恒星大小明显不同。周围的星际物质越多,最终形成的恒星质量就越大,内部压力和温度就越高,核聚变的强度就越大,向外部释放的能量就越多,恒星的寿命也相应变短。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通过长期观测,对宇宙中现存的恒星进行了划分。从恒星的大小来看,从小到大依次是矮星、巨星和超巨星,这是一种通用的划分方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区方案,是基于恒星发出的光谱特性,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恒星表面的温度,直观地观察到恒星的“颜色”和亮度。从暗到亮,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黑矮星(目前只存在于理论上,尚未观测到)、红矮星、黄矮星和白矮星。此外,结合超级恒星的分类,恒星阵营还包括红巨星、蓝巨星和红超巨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划分标准中,没有我们经常听到的“褐矮星”,之所以如此,因为褐矮星内部的温度和压力环境,不足以支撑稳定持续的核聚变需求。虽然它也会散发热量,但这只是星际物质在积聚物质的过程中碰撞挤压的结果。由于它不能满足核聚变的反应条件,最终没有形成恒星。因此,褐矮星也被称为“失落”
当然,如果考虑恒星的整个演化过程,大质量恒星进入生命末期后,会发生大规模、明显的向外膨胀过程,这一过程形成的恒星将成为“巨星”。膨胀阶段结束后,如果恒星质量超过一定极限,就会形成超新星,从而导致超新星爆发。一些恒星经历爆炸后,剩下的核心会继续坍缩,最终形成中子星,质量更大的恒星最终会演化成黑洞。由于中子星仍然会发光发热,也可以称为恒星演化的一种类型,而黑洞最终脱离恒星阵营,成为宇宙中最恐怖的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