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姓主要有四大来源,一是源自姬姓,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卫康叔的儿子受封于常地,卫国灭亡之后,后裔就以卫或者常为姓。二是源自恒姓,楚国恒思公的后裔因避讳改姓为常,恒和常同义。三是源自官职名,比如西周时期的“常伯”“常任”等,还有秦汉时期的“常侍”。四是源自古教,比如孔子门徒就以“伦常”二字为姓。
1. 源自姬姓
姬姓常氏的始祖就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卫康叔的儿子,卫康叔本是周文王的儿子,当时受封于卫城,建立了卫国,而卫康叔之后就将自己的一个儿子赐封于常地,成为了诸侯国,最终在卫国灭亡之后,卫康叔的后裔中就出现了以故国为姓的,也就是姓卫,还有部分则以邑为姓,称为常姓。当然还有春秋时期的吴王后裔被封于常州,后人也改为了常姓。
2. 源自恒姓
北宋时期,宋真宗的本名叫做赵恒,之后为了避宋讳而改为常姓,因为古时候的“恒”和“常”属于同义,后来这一批常姓氏族都居住在江苏省的东海一带。也就成为了常姓氏族的一个分支。
3. 源自官职名
常姓氏族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族人都是通过官职名更改而来,比如西周时期的“常伯”“常任”等,主要是负责辅佐君主的大臣,后来常伯等称呼也成为了皇帝身边亲信大臣的统称,等到了秦汉时期,又出现了一个叫做“常侍”的官职,还有西汉时期也有一个叫做“常侍曹”的官职,最终这些官吏的后代也都以常为姓了。
4. 源自古教
与赵姓起源和来历完全不同的是,常姓还有一个分支是源自传统教义,最早的就是舜帝时制定的“五常”典制,当时也称为伦,后来春秋时期孔子就极为强调“伦常”,并且将“仁义礼智信”等作为五常的标准,最终孔子儒家学派中的部分弟子就以“伦常”二字为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