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历史趣闻 > 正文

朱元璋废丞相加强皇权 为何其后世子孙 却处处受文官集团制约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是一个经过宋代定型的体系。总共有六场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前三场称为小三关,后三场称为大三关。通常来说,只要你能通过县试和府试,你的文化水平就足够了。后面的考试只是更加深入而已。实际上,后面几场考试考察的并不是文化水平,而是考察的是理念。通过这么多场考试,考官们已经淘汰了那些理念与士绅利益不同的人,只有那些愿意为了士绅利益而奋斗的人才有机会中举,参加京城的会试。

像龚自珍、蒲松龄这样屡试不第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平不够,而是因为他们的理念有问题。他们真的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帮助皇帝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人在国家利益和士绅利益的选择中会背弃士绅利益。所以士绅对于这样的人会封死他们的前途,一辈子都不会给他们当官的机会。能够通过会试这一关并给皇帝留下印象的人,不敢说百分之百,但至少有九成九以上都是甘为士绅利益奋斗的人。皇帝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任命状元和官员。

在历史上,很少有读书人敢背弃宗族利益、士绅利益或违背坐师意志的。在整个大明朝,只有张居正一个人敢背弃士绅利益去为皇家延续寿命,但最终他却遭到清算。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刘墨林背弃坐师李绂,被整个官场排斥的原因也是如此。所以换一个给事中来解决问题吗?也许偶尔可以解决某个问题,但那多半是新来的给事中打算幸近,他必须权衡是否能承受被全体同僚排挤的代价。

还有一个更具诱惑力的选择,与皇帝对抗。如果皇帝撤掉你,那恭喜你,你将成为不畏强权的典型,名声大噪。官员们会全力支持你,你的考评会得到高分,晋升机会也会优先安排给你。在大明朝,有许多人通过与皇帝对抗甚至故意激怒皇帝来提升声望,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快速晋升之路。我们所讨论的是明中期以后文官权力已经形成的情况,这是利益格局失衡的必然结果。洪武和永乐两朝皇权旺盛,有钱有权,因此同样的策略在明中期以后就不再奏效了。

明朝政令发布的程序是这样的,有关官员调查研究相关问题后,以奏疏的形式提交。通政司负责汇总奏疏并报送内阁。内阁在此时负责进行审核、讨论和决策。如果内阁通过,奏疏将被提交给皇帝。皇帝会亲自阅读奏疏,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决策。在这个过程中,皇帝可以根据奏疏的内容和官员的表现来评估和考察他们的能力和忠诚度。因此,奏疏是官员们与皇帝直接交流和表达意见的途径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明朝政府的决策并不完全依赖于奏疏。皇帝在决策时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如朝廷的整体利益、政治局势、士绅的意见等。奏疏只是表达官员观点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决策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官员们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争取皇帝的支持,如与皇帝进行私下交流、通过其他官员传递信息等。

明朝官员在政务上的表达途径主要是通过奏疏来向皇帝表达意见。奏疏需要经过官员层层审核和内阁讨论后才能提交给皇帝。然而,奏疏并不是决策的唯一因素,皇帝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做出最终决策。因此,官员们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争取皇帝的支持和关注。

分享至:

历史趣闻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