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历史趣闻 > 正文

王昭君:千年来被赞颂的和平女神,竟然被土耳其视为“间谍”?

王昭君作为汉匈和亲的代表,两千年来被不断歌咏传颂,甚至被誉为“和平女神”。

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和亲的另一当事方匈奴族后裔——土耳其的历史研究中。

不但没有王昭君其人其事,而且在该国中学历史教材中汉代和亲公主及其随从被污名化为“间谍”。

这一情形令人深感震惊、意外。

为什么中土两国对同一历史人物及和亲史实的研究有冰火之异,评价有霄壤之别?

国内史学界一般认为,和亲是封建社会时期“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的办法”。

有利于维护边境安宁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

应当说,除了个别学者认为和亲是“屈辱性的缓兵之计”、流失金银财帛、降低国际地位外,史学界对于和亲的认识基本上都是积极的、正面的。

王昭君作为汉匈和亲的代表和汉匈友好的历史见证,对于汉匈和好、稳边互市同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视为民族友好的使者,伟大的女性,被赋予极高的历史地位。

当代有学者认为她“对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与和平,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甚至有人将昭君誉为“和平女神”,与西方自由女神相呼应。

应当说,在上世纪以来的和亲研究中,王昭君的历史地位被不断拔高。

而文学家对昭君出塞和亲的咏叹与描写,也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奇观。

从汉代开始,从正史到野史,从历史到文学,有关王昭君的作品流布历朝历代,在诗、词、散曲、变文、杂剧、传奇、小说等各种文体间吟咏传唱,且数量惊人,仅诗歌就有700余首。

直到今天,昭君题材依然生命不衰。

此外,在商业开发方面,昭君形象所带来的商业效应不断溢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

如呼和浩特市定期举办“昭君文化节”,当地多有以昭君命名的各种企业与商品,如昭君集团、昭君大酒店、昭君美食村、昭君香烟等等。

总之,借助于正史野稗、诗词戏剧、小说变文等形式及商业开发、文化发掘等途径,昭君故事广泛流传,昭君美名流芳百世。

王昭君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存在,如著名剧作家曹禺所说:“她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又是一位伟大的女人。”

那么作为汉匈和亲的另一当事方后裔——土耳其的历史上、文学中是如何看待昭君和亲的呢?

是否对王昭君有对等或近似的评价呢?

答案令人震惊、意外。

在土耳其,不仅没有人知道王昭君是何人,更不知道她对历史上的汉匈友好有何贡献,而且很多人认为嫁给匈奴头领单于的汉朝公主及随从是汉朝派至匈奴的“间谍”。

土耳其历史上没有王昭君其人其名,其伟大之处无从谈起倒也罢了,但她同其他和亲公主被污名化为“间谍”,则令人难以接受。

关于汉匈和亲的史实叙述,土耳其目前通用的高中一年级《历史》教科书是这样写的:

冒顿单于去世后,他的儿子Ki-ok接替了他的位置。

Ki-ok继续对汉朝发动袭击。后来为了同汉朝搞好政治、经济的关系,他跟汉朝公主结了婚。利用公主和亲,很多汉朝的使者和奴婢来到了匈奴。

这些人不仅做间谍,而且做分裂的宣传。后来在匈奴东部发生了许多暴动。这些暴动削弱了匈奴政权。一段时间后,Ki-ok死了,匈奴国内混乱。

利用这样的机会,中国人把失去的领土又拿了回来,并重新控制了丝绸之路。

这里提到的与老上单于Ki-ok结婚的公主,不是王昭君,而是不知名的公主,而且土耳其历史课本上根本没有出现过王昭君的名字。

另据了解,在其他研究土耳其的历史著作中,也没有王昭君的名字,更无其事迹资料。

所以,一提到历史上的汉匈和亲,很多土耳其人认为和亲的公主及其随从是汉朝派来的“间谍”,而且他们在匈奴做了不好的事情。

虽然土耳其的历史课本中没有直接说公主是“间谍”,但是言外之意,侍从既为“间谍”,公主自然知情并牵涉其中。

土耳其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和亲公主及随从为“间谍”说法,主要来自个别历史学者对汉匈和亲的错误解读和对当时汉匈形势的错误判断。

他们认为:毫无疑问,与中国朝廷持续联姻关系是一种政治行为。不过这样一来,对与中国接触的所有突厥国家来说,带来了不好的后果。

因为两国之间的这种接近给了中国使用伎俩的机会。外交官和外交使节利用中国公主在匈奴的特权,很容易进入境内。

他们在匈奴帝国内不同的突厥国家之间制造矛盾,试图推翻匈奴。由于进口的中国丝绸在匈奴贵族间很受欢迎,Ki-ok时代没有发现不利的情况。

但是到了他的儿子军臣单于时,中国被认为是动荡产生的根本原因。

另一历史学者也持同样观点:

“冒顿以后的单于娶了中国的公主。与中国朝廷建立关系并持续联姻,代表了一种政治行为。但是和亲政策开始以后,给与中国接触的所有突厥国家带来了不好的后果。两国之间的这种接近关系给中国提供了使用阴谋的机会。中国的外交使节利用汉族公主在匈奴的特权,随便进入匈奴境内。而且他们在匈奴内部进行分裂的宣传,谋求推翻匈奴。”

以上数则资料,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汉朝统治者因惧怕匈奴武力侵犯,采取和亲的方法,主动以美女换和平;二是这些公主及其随从是“间谍”,承担了收集情报的任务,为破坏、甚至颠覆匈奴政权做准备。

这两点是否完全符合史实?

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和亲既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和亲始于西汉,盛于隋唐,终于清代。这已是史学界的共识。

西汉初期,经历了四年“楚汉之争”,汉朝国力衰弱,而北方匈奴正处于国势上升时期。

所以才有汉高祖率军32万遭遇匈奴40万大军七天七夜的“平城之围”。

之后,为了对付匈奴的侵扰滋事,安抚边境,汉高祖采用谋臣刘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并划疆立界。

在双方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西汉从高祖、吕后、孝惠、文帝、景帝、武帝初年,双方基本遵从了和亲之约,甚至汉朝所给予的物质利益有时远远高出其所期待。

汉高祖开始到汉武帝时期,先后有10位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尽管如此,匈奴依然不断侵扰汉朝边境达20余次。

其原因诚如班固所云:“匈奴侵掠所获,岁巨万计,而和亲赂遗,不过千金,安在其不弃质而重利也。”

应当说,汉武帝以前的和亲是在汉弱匈强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从汉武帝开始,汉朝在汉匈对抗中占有优势。

李广、卫青、霍去病等都是对匈作战中涌现出来的著名将领。

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除了初期一次和亲外,六次拒绝匈奴单于提出的和亲,并持续与匈奴作战三十年,以致于匈奴人悲唱:“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之后,汉匈之间又有过几次和亲,但也多次拒绝匈奴提出的和亲。

至西汉末年,匈奴内部经过五单于争位的内乱,再加上天灾、饥荒等,匈奴彻底衰落。

呼韩邪单于在与其兄郅支单于争斗的过程中落败,后来听从左伊秩訾王的计谋,向汉朝称臣,求得汉朝帮助,最终打败郅支单于。

为了感激汉朝,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正式入朝称臣。

这是汉匈关系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意味着百余年的汉匈争斗以汉王朝取得胜利告终,其象征意义远大于事件本身的价值。

公元前49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朝见。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见,并主动提出和亲,得到汉元帝的同意,从此便有了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故事。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时,匈奴已经衰落,而汉匈和平也已持续十八年。

昭君和亲之后,汉匈之间的和亲一直未断,而且汉匈之间的和平又持续了四十年左右。

应当指出的是,昭君和亲是“汉匈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匈奴在遭到汉朝重创后几代单于对和亲的一直渴求及屡次求婚的结果。......从汉武帝死后,匈奴由被动的和亲转为主动要求和亲,由以和亲要挟汉王朝变成了好言美语请求和亲。”

汉匈和亲是漫长历史过程中的复杂的政治与文化现象。

这一现象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在汉匈双方都有不同的表现,而且也与不同时期国力状况、实力对比、战和状态等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对和亲的研究,需要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背景,对和亲这一现象做出符合历史事实的论断。

而个别土耳其历史学者把漫长的汉匈和亲历史简单化,显然没有从双方实力对比的历史变化中把握不同时期和亲的具体背景。

至于和亲公主及随从为间谍的说法,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主要记载和亲史实的典籍来看,向来未见和亲公主及其随从搜集情报、从事间谍活动的记载。

且就常理来说,如果和亲公主及随从真的从事间谍活动,威胁国家安全的话,为什么历史上从没有和亲公主及随从被处罚或者处死、或者两国因此翻脸断交、甚至发动战争的历史记载?

为什么汉武帝期间及以后匈奴多次主动提出和亲?

可以想见,如果匈奴单于认为和亲公主及随从真的做间谍,也不会让她们接触重要情报,更不消说,在当时条件下传递情报有多困难了。

因此,包括昭君在内的和亲公主及其随从在匈奴做间谍的说法很难成立。

也可以看出,中土之间对和亲现象存在严重的错位解读。

除了土方学者对不同时期和亲的历史背景认知有偏差外,还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中国历代不少文学家跨越文学与历史的边界,过度演绎、渲染昭君和亲故事,致使昭君的地位被不断拔高、作用被不断夸大。

第二,对于和亲中双方的主动、被动地位,土耳其个别历史学者纯从崇尚武力征伐的民族传统文化角度来解读,抓住汉朝初期主动和亲这一点,推及和亲全过程。

而汉朝政治文化中尊奉的则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王道政治观念,即便后来武力占优,仍然实行和亲政策。

因此,在对和亲的解读上,部分土耳其历史学者认为汉朝在实力上始终弱于匈奴,所以以和亲讨好匈奴,并利用和亲公主及随从做收集情报、颠覆政权的间谍工作。

而中国史学家认为,匈奴即便衰落,汉族仍然与匈奴和亲,体现的是中原统治者仁政的王道政治,是一种民族友好的善举,传递的是与邻为善的信号。

但遗憾的是,由于双方文化的差异,对和亲的评价认知角度不同,再加上文学家的介入和演绎,致使双方对和亲的解读表现出严重的错位现象。

和亲,说到底就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充其量是外交的工具,只是为了拉近双方感情距离,走亲情路线,尽可能避免战争,以求得边境安宁与国家太平。

汉匈和亲的公主及其随从不会做搜集情报、分化国家的危险举动,汉王朝也不会把军国大事、国家安危系于和亲公主之身,更不会让她们冒着个人生命危险和国家信誉风险从事间谍工作。

从这一意义上说,和亲,也仅仅是和亲。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历史趣闻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