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探秘志 > 历史趣闻 > 正文

长孙皇后凭何被独宠23年 李世民若是听她的话 就没武则天啥事了

公元636年成为李世民心碎的一年,他的挚爱长孙皇后于太极宫永远闭上了双眼,年仅36岁。这一别给李世民带来了难以言喻的痛苦。然而,长孙皇后并非只是李世民心头的挚爱,她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贤内助、明智谋士和平民皇后的多重角色。长孙皇后的离世让李世民无法再亲眼看到她的容颜,悲痛笼罩了整个大唐。为了能更近距离地感受长孙皇后的存在,李世民下令在宫中建造了一个高台,登上高台后,他能够清晰地望见昭陵,仿佛这样就能更近一步接触心爱的长孙皇后。对于长孙皇后的离世,李世民的悲伤溢于言表。甚至有传言说,长孙皇后下葬昭陵后,李世民常常独自登高远望,企图与已故的皇后建立一种超越生死的联系。而在这个过程中,谏臣魏征却表现得有些刻意无视李世民对亡妻的思念,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满。

一、夺位之争,长孙皇后的谋略与辅佐

在唐朝建立初期,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李世民的成功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不安,太子府的权力开始对李世民进行阴谋算计,进谗言、下毒药等手段层出不穷,使得李世民生活在持续的担惊受怕之中。

这时,长孙皇后展现了她作为谋士的一面。她一方面通过巧妙手段保持与李渊诸妃的联系,争取她们对李世民的支持,帮助丈夫消除了李渊对他的猜疑。另一方面,长孙皇后主动尽孝事高祖,巧妙地影响着李渊对李世民的看法。她的宫廷手腕使得太子府的势力难以轻举妄动。

长孙皇后的才智还在于她对内政外事的独到见解。她了解到外戚问题对于王室的影响,因此在丈夫多次要让其兄长担任宰辅时,她坚决劝阻,向李世民陈述外戚乱政的危害。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为后来的政局稳定和太子的顺利继位打下了基础。

二、贤德淑良,太子的良母与贞观之治

长孙皇后不仅是李世民的谋士,更是一位贤良淑德的皇后。在太子李治即位后,她成为太子妃、太子妈妈以及母仪天下的皇后。她并没有干涉政事,更不表露对李治的私生活的过多关切。长孙皇后读书甚多,对历史上后宫干政的坏处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她拒绝主动参与政事,即便是在李世民询问她的意见时,她也是沉默不言,表示“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

这种深明大义的举止使得她在后宫中独树一帜。她不仅没有对李治的其他嫔妃嫉妒之情,反而常常以巧妙的方式对李世民进行规劝,帮助他避免犯下错误。

三、抑制外戚,预见危机

长孙皇后深知历朝历代的外戚问题都是影响皇权的不定因素。在成为皇后不久,李世民多次想让其兄长长孙无忌担任宰辅之职,她却极力劝阻,向李世民陈述外戚乱政的危害。这种远见卓识使得长孙皇后在夫妻关系中不仅仅是李世民的妻子,更是一位明智的统治者。

在长孙皇后临终前的嘱托中,她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希望李世民不要将她的本家人提拔到太高的位置上,以免对朝廷和长孙家都带来不好的影响。这样的提醒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了后来的问题。

回顾长孙皇后的一生,她不仅是李世民心头的挚爱,更是一位在政治、家庭和外交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女性。她的明智和深思熟虑为唐朝的建立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长孙皇后的一生展现了女性在历史舞台上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她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女性谋士和统治者。

分享至:

历史趣闻相关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