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5年,唐太宗亲率强大的军队北上,发动一场震撼人心的军事冲突。这次战争的起因源于高句丽内部的政治动荡,其中渊盖苏文篡位并杀害国王,联合百济国入侵唐朝的盟友新罗。唐太宗曾尝试通过外交途径要求渊盖苏文停止对新罗的侵略,但遭到拒绝,于是决定亲自领军北上,平定高句丽。
唐军采取水陆两路同时进攻的策略,在陆地上相继攻下高句丽多个城池,同时控制住了辽河和鸭绿江。最终,唐军来到安市城下,这座城池坚固异常,它成为了一场重要的战役。
安市城是高句丽的重要边防城市,城内的统治者不遵从渊盖苏文的命令,曾抵抗过渊盖苏文的进攻。原本唐太宗计划攻占建安城后再转向攻击安市城,但李勣建议先攻击安市城,以防城内守军对唐军后方造成威胁。正当唐军包围安市城时,高句丽的高延寿和高惠真率领着15万高句丽和靺鞨联军前来解救安市城。这一时刻,唐军只有3万多人,人数上明显劣势。
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唐太宗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制定了一项精巧的战略计划。他命令突厥骑兵阿史那社尔率领一千人前去引诱敌军,然后假装失败,引诱敌军前来一个两侧有山的地方。这个地点是一个天然的伏击点,唐太宗命令李勣率领1.5万步兵在西岭列阵,准备正面迎战敌军。同时,他派遣长孙无忌率领1.1万精锐骑兵绕道北山,封锁敌军退路。唐太宗亲自率领4000步兵登上北山,指挥整个战局。
这场战斗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围点打援战。当敌军被引诱到指定地点时,唐太宗看到北山上尘土飞扬,意识到长孙无忌已经成功地包围了敌军后方。于是,他下令总体发动进攻,各支唐军同时发动了猛烈的攻击。薛仁贵在战场上如鱼得水,杀敌无数。高句丽和靺鞨联军陷入混乱,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抗。两天后,高延寿和高惠真率领的3.68万人投降于唐军。
这场胜利展示了唐军的强大战斗力、出色的执行力和高水平的战术素养。唐军以少胜多,成功地围歼了敌军,这是历史上鲜见的壮举。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唐军的高素质士兵、精良的装备和出色的指挥。李勣、长孙无忌等将领能够完美地执行唐太宗的命令,没有出现任何失误。相比之下,高句丽和靺鞨联军虽然人数众多,但骄傲自满,缺乏对唐军伏击的警惕,一旦陷入包围,就无法摆脱。
围点打援战结束后,唐军展开了对安市城的围攻。安市城是一座难以攻克的坚固城池,城内的守军也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唐军虽然在野外作战无敌,但在攻城方面却没有明确的策略,只能不断攻击城墙。然而,安市城的城墙坚不可摧,甚至连高句丽人自己也无法攻破。李勣曾提出在攻占城池后屠杀城内百姓,以示威慑。但这反而激发了城内守军的抵抗精神,使得攻城变得更加困难。
李道宗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即在安市城外筑土山,使其与城墙高度相当,然后利用土山攻入城内。李道宗率领精锐部队不断进攻城墙,使用冲车和炮石破坏城楼。城内守军则迅速修复城墙,用木栅封堵破损部分。当土山修得与城墙同高时,唐军可以从土山上清晰地看到城内情况,并发起最后的攻击。然而,唐军攻城将领傅伏爱却在关键时刻离开了自己的岗位,错过了最佳时机。城内守军及时堵住了缺口。
唐军虽然未能攻克安市城,但这并不损害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辉煌战绩。唐军成功消灭了高句丽和靺鞨联军15万人,创造了惊人的胜利。这场胜利也震慑了周边国家,树立了唐朝的强大威望。
尽管唐军最终未能攻占安市城,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辉煌成就。唐军消灭了高句丽、靺鞨联军15万人,是一次惊天动地的胜利。这场胜利也震慑了周边的国家,使得唐朝的威名远扬。2018年,韩国人制作了一部电影《安市城》,以这场战役为背景。但是电影中的剧情与历史事实相差甚远,甚至有些荒谬。电影中的唐太宗李世民被安市城守军射中了一只眼睛,被迫撤退。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编造,历史上李世民并没有受伤,而且他作为皇帝,不可能在前线冒险。而且高句丽是由扶余人建立的,并不是韩国人的祖先。